台灣醫療科技展 12.02~12.05

不久之前才參觀過生技展,現在又有個醫療展。結果進到展區嚇了一跳,人潮怎麼差那麼多?假如是兩個展都參加的展出機構,明年幾乎可以直接決定參加醫療展就好了。

看到最多人的是這個攤位:台灣康匠。專門生產各種口罩,攤位活動也用心請來職棒啦啦隊員,現場聚集群眾高人氣。

今年有兩個醫事人員團體參展:營養師,物理治療師。

看到營養師攤位今年設計非常活潑而且人潮踴躍,非常的開心!

物理治療師的作法則是與贊助廠商聯合展出。原本是想要找專業醫事人員聊聊,這次就穿梭展區瀏覽一下便離開。

廠商的攤位也有重視營養的,與業界營養師、媒體等有跨產業的合作關係。

上面這張字句描述用的就是營養師非常熟悉的語言了。再來放些比較專業的照片,腰不好的人看到這幾張就會很有感覺,是在北醫的攤位拍的:

奉勸年輕朋友在30多歲時要鍛鍊好核心肌群同時注意保護腰部的各種生活姿勢,年紀漸長、有腰部疾患的比例真的非常的高,腰是很脆弱的。

講完腰講一下眼睛,先前和同事聊到,不知道全台灣眼鏡市場有多大,結果逛展就得到其中一項數據。原本傳統視力檢測以1.0作為標準的,現在也有研發彩色視覺的視力檢測。

另外以智能、AI,從醫療科技慢慢導入,不知何時AI科技會全面地在日常生活讓一般民眾有感,也許就是幾年之後的事吧!

再來是一位校友領導的研發機構,已經成功自製出保健原料,在攤位示範加入各種食品運用的可能方式。希望能順利進一步在市場有所斬獲。

最後論述一下心得,這次展覽的主辦單位層級非常高,各醫療機構重視且用心規劃,開幕當天也有重量級人士參與,所以以個人感覺算是成功的展覽。這次有個不同於以往其他我看過的展覽之處,就是有特別安排學生的參與,也有可以現場動手演練的活動體驗,非常好。

現在各種展覽活動形形色色愈來愈多,現代人也愈要懂得聰明地以各種方式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情報,而不要被無用的資訊淹沒。接下來筆者預定要參觀的是12.22~25的台北國際食品展,為今年的看展之旅畫下句點。

生技展2021-BioAsia tw 隨手記

上週五、週日到南港展館二館參觀生技展。

展覽之前在官方網站上找到參觀者填寫資料處,完成後會取得一個專屬的QR碼。傳到手機裡就利用這個QR碼掃描入場,非常方便。南港二館是首次到訪,跟一館的感覺滿相像的,也是分成一樓展場與四樓展場。有個差異是二館館內沒有像一館在展場內部兩側設立直通一樓與四樓的長手扶梯;在二館從一樓展場走出大門後,利用外面的手扶梯或電梯上到四樓,重新在入口掃碼進場。

比較簡單區分一樓跟四樓展場,一樓偏重行業供應鏈,原料、代工廠、檢驗、設備等等,

四樓偏向於政府研究機構,國內外藥商,大學等等。

這次在四樓看到一個口號的更新,記得以前都說是「產學合作」。今年攤位上看到的是「科研產業化」,特別是聯合多所大學共同展出:

例如像臺大科研系統平台,現場聽到臺灣科技大學副校長朱瑾教授,介紹他的專利鍍膜材料,在醫材方面的諸多應用。其中一項如照片顯示在刺青時所用的針頭使用該TFMG鍍膜時,在皮膚留下的傷口較少較小。朱教授的上一場講者是臺灣大學陳明汝教授,陳教授同時也在「台灣乳酸菌協會」服務,介紹主題為「益生菌用於腎臟保健食品之開發」,是我滿有興趣的主題,可惜來不及聽到,回頭再上網找資料好了。

在四樓的許多學術研究機構,其實都有一些科研成果有待產業化、技轉或專利釋出到業界,滿需要相關產業的研發人員或專責的主管決策人士,投入時間來形成市場上可行的專案。或是由比較有經驗的業界人士,帶領著較年輕的朋友們來研究方案,也是可能的方向。例如我在工研院看到一項「緩解乾眼症之天然成份」,是以藥用石斛搭配藥食同源藥材組合作的實驗,可能可以作為乾眼症植物新藥標的。只不過紙上寫幾行字很簡單,真的下去作都是要很花費時間精神的。

在生技展會還有兩項個人心得分享。在中研院生醫所的攤位和工作人員聊,她介紹該單位所負責執行的「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BIOBANK計劃,預計在臺灣收案20萬名社區民眾,目前已達到近16萬人的收案數(收案人數會在該網站update)。工作人員說在2018年的生技展提供基因檢測服務的攤位少,今年則變多。另外也聽到第三代基因定序技術的訊息,看來所謂的「精準醫療」說不定會快速進展,很快改變我們健康醫療產業的面貌。

第二項心得是在一樓SGS展位對面,看到日商大廠kewpie的攤位,展出幾項保健原料。筆者還滿關注日商的動態,回家上網查應該是由台灣的代理商東翔生技負責參展:丘比-東翔生技。台灣在人口老化與健康醫療市場,有許多可以向日本學習與合作的地方,一樣是需要各方人士努力吸取日本經驗,思考如何用在提升台灣相關產業市場。

參觀展會可以一次得到滿多產業學術訊息,機會難得。透過與攤位工作人員的直接談話,也是能快速獲得資訊的管道。可惜這次應該是疫情的關係,參觀人數比較少。期待一樣在南港二館舉辦,十二月底的台北國際食品展。

談公司規模:大企業與小公司

剛畢業、找工作,可能會有這樣的想法:先找有名氣的大公司,比如說外商或本土大企業。這也沒錯,但以現實而言,大部分求職者第一份工作從小公司,所謂的中小企業,這樣的型態開始就業,是很正常的。

簡單數據分析:依政府108年經濟統計年報,所有企業登記家數為1,527,272,中小企業家數為1,491,420,中小企業佔97.6%。外國公司認許家數為5,346 (辦事處另計),外商只有約五千家。台灣本土大企業說實在也不多,筆者在「台灣公司網」查詢,資本總額剛好一億元的公司,排名列在#17,211~#19,061,若以此標準,台灣所謂大公司家數也就在一萬多家以內。(註:“台灣公司網”的分類查詢功能很好,可在產業細分類去排名公司規模,以資本額排比。)

依個人專長及意願,能進入外商、大企業當然好,萬一一時無法進入理想中的企業,退求從次佳的工作選擇開始職場生涯,不見得是壞事,只要是一份正式工作都能在其中持續學習、增進工作技能。以下就大企業與小公司兩種型態的就業環境來分析。

「大公司有制度沒彈性,小公司有彈性沒制度。」其中包含了經營與組織管理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制度建立的重要性。台灣中小企業多半有一位很認真努力、能力強、資源多的企業主,親力親為,作為公司的核心來推動各項業務發展。中小企業依經濟部定義是指100~200人以下規模公司(依產業別),筆者另外給個實務上的定義:

「日常工作能否有機會見到老闆,和老闆直接談事情?」

有直接和老闆溝通的機會,這是大小公司差別最大的一件事。依筆者工作經驗,比如說幾十人規模的公司,彼此之間都熟識,老闆管理部屬的效率高,層級簡單,容易直接溝通,公司在這個階段不一定有很好的制度,都聽老闆的,依照老闆的經驗與決策力,一切老闆說了算。隨者公司規模擴增,直接管理效率下降,就愈來愈需要制度來管理,對於專業經理人的需求也上升。筆者曾經讀過一個商業理論,最佳的公司規模在150人上下,大於這個人數時,要審慎思考分割部門。讀者可以試想,小公司層級:老闆 → 基層,或是老闆 → 主管 → 基層, 不管是二層或三層架構,溝通效率都不會太差。當層級在四層或更多的時候,層層上報、層層下達,效率很難好得起來。公司高層交代下來一句話、一件任務,就能夠被完美執行嗎?承接任務者理解錯誤、出包、執行不到位都很正常的。話說回來,中小企業裡企業主的角色非常重要,要是沒有辦法適應老闆的行事作風,在該公司任職就會非常辛苦。如果能夠,應在求職前透過任何可能的管道,先行評估好企業主風格及企業文化。

在外商或大型企業,不見得看得到老闆。比如外商,集團總部在國外,派駐台灣區的總經理也就是位專業經理人。專業經理人有時候比較聚焦在短期目標,外商總經理可能二、三年就更換,不見得會用心設想長期利益點與制度面。上千人以上規模的大型公司大概很難遇得見老闆了。直屬上司是主管還是老闆,差別很多,大型機構裡容易山頭林立,常被迫要選邊。

見不見得到老闆最大的差別還有,升遷。假如在老闆面前有表現機會,留下好印象,對升遷來說非常好,至少能受老闆重視重用。尤其在小公司,公司內不見得有好人才,要出頭相對容易。跟著老闆,理解老闆思維,比較貼近公司經營核心,如有心求表現,也能直接找老闆討資源。

在大型企業或直屬上司不是老闆的話,上面一段講到的升遷好處差很多,取得老闆印象分數的機會少很多。表現太好,主管或是其他同仁還要防著你,整個工作場所的氣氛會很不一樣,這在職場裡很常見。不過每間企業文化不同,也有ESG目標定得很清楚,工作環境非常supportive & friendly的大公司,有幸進入這樣企業的要好好珍惜。沒有機會直接在老闆前留下好印象,那就依照公司制度規定來獲取晉升管道。

「大公司員工要看公司,小公司公司要看員工」。

一般來說大型企業,資源多,組織架構完整,不論是B2B或B2C可能都有非常強的品牌優勢,強勢品牌對於整體營收和毛利率的外溢效應很強,給得起員工資源,最有感的就是薪資與福利,作起行銷也比較有機會參與到大型預算案件。總部可能有很強的行銷、研發、銷售的資源,分工明確,可以聚焦在自己份內工作,公司內部每一份職務的工作職掌,甚至工作手冊相對都明白得多,出現問題時該找負責單門找人 trouble shoot都應該有。一般普通求職者會為了較佳待遇進入大公司;有野心、有能力的人則會為了大型企業的資源而進公司,在完成組織目標的同時也達成個人的職涯目標。小公司人少有人少的好處,最主要我覺得溝通直接,溝通成本要小很多,同事情誼也好培養。小公司,人人都要有好幾把刷子,具備多重技能。對於公司經營層面,經常跟著老闆開會,比較能看得清楚生意的全貌,接觸公司的重要商業資源。未來想自立門戶的話在小公司歷鍊是很好的學習過程。至於剛創業、連中小企業都稱不上,只能算是「微型企業」者,所謂公司也就兩、三個人的階段,這時候是很難找員工的。創業者或創業團隊要咬緊牙根,努力撐到下一個階段。

在大企業與小公司任職各有各的好處。在生涯之路從大企業轉到小公司,或者反向而行都有可能發生,求職者仔細考慮利弊之後,勇敢地在工作之間轉換跑道。有時候也看人生機遇,不一定強求得來。

營養品與保健品行業概論

前言:

茲提供食品營養相關科系學生增進對該行業的理解,以作為就業時的參考。

一般食品行業,大型集團可涵蓋生產、製造、零售、流通、售後服務、餐飲、外銷等,規模在中小型或是小到只有幾名員工的公司也都有。筆者會以年營業額十億元分界,以上為大型企業,以下為中小型企業。以營養專業人才來說,一般食品公司,保健食品公司,營養品公司,生技公司或是由產業延伸的上下游行業等都是選擇。工作內容觸及層面廣泛,從研發生產、銷售與通路、電商,客服,離開工作崗位後的職場跑道轉換是很寬廣的。

    研發、實驗室人員適合有研究所學歷。團膳、食品廠生產、品管部門,需要相關證照。其他類型的食品行業工作可以大學畢業申請,重視實務工作經驗的累積。以下針對營養品與保健品兩大類型作進一步解說。

保健營養食品行業經營流程略圖(適用一般食品行業)

保健營養食品公司工作內涵簡介:
偏上游:產品開發、研發、送檢、品管;對原料、工廠、主管機關法規熟悉。

偏下游:銷售(傳統&電商),行銷*,客服,物流。(註:好的行銷應貫穿上下游)

公司內部:法規,廣告,人事、外銷,行政管理工作。

營養配方食品

    一般稱營養品或營養配方食品,照臺灣法律規定依據「食品衛生管理法 第三條第二款,特殊營養食品:指嬰兒與較大嬰兒配方食品、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及其他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得供特殊營養需求者使用之配方食品。」 法律名詞為「特殊營養食品」,簡單分“嬰幼兒配方食品”與“病人用特殊營養配方食品”兩大類,在食品衛生管理法有明確定義及規範,產品上市前要先向衛福部申請執照,必須提供人體試用的臨床報告或相關學術論文。

產品本身屬於使用多種原料混合的配方,透過調整三大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的比例以符合使用者的特定營養需求,也有使用單一營養素或添加特殊食品成份(胺基酸、維他命礦物質,膳食纖維、植化素或營養素等)以強化功能性或產品訴求點。一般在特定熱量下(例如1500卡)提供滿足大於75%DRIs,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並小於UL上限攝取量。在配方設計開發時需要有營養學概念,生命期營養,疾病營養或運動營養等專業知識,對食品原料、包材、食品生產加工及食品分析檢驗有基本了解。相關食品也經常委托大學、醫院等進行臨床試用。相關營養配方食品在許多國家已進入市場成熟期,通路及民眾形成特定品牌認知,國際大廠佔據競爭優勢,在大陸與東南亞這類食品正在開發中,需懂營養專業及具備國際貿易能力的跨界人才。

營養品的種類:

市場最早期以高蛋白粉狀營養補充品為營養品的先趨,提供一般手術、燒燙傷、急重症傷患等的營養補充。接著慢慢有一般管灌使用的均衡配方,糖尿病配方,腎臟病配方,其他特殊疾病與癌症營養配方。代餐也曾經是流行過的營養配方食品供減重使用。較新的增稠劑與吞嚥困難食品,此類食品目前在台灣不具有特殊營養食品的法律地位。

營養品的市場與通路概況:

成人營養品在市場上的領導品牌進口商以美國亞培為首,瑞士雀巢,德國費森尤斯卡比,大塚製藥,安麗等,本土品牌佳格完膳,三多,益富,補體素,力增飲,端強,友華生技,宜果維維樂,奕瑪行銷,三友生技,吉泰藥品,寶瀛康素,惠健生技,藻安,博智,優樂適,祈憶生技,愛力安,蒙特利生技,佰岳生技及其他等。嬰幼兒配方食品,雀巢,亞培,美強生,雪印,明治,安琪兒(端強),友華生技,永信藥品,裕利,佑爾康,權鋒,百羚生技,啄木鳥,諾貝兒,環聯。

所有特殊營養食品可在衛福部網站查詢核備資料:

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查詢(衛福部食藥署整合查詢服務)

以下為嬰幼兒配方食品:

嬰幼兒配方食品查詢(衛福部食藥署整合查詢服務)

通路上分專業與零售通路。專業通路如醫療機構,大型或公立醫院經常是以標案進行採購,小型的醫療機構如護理之家、安養中心等則可以向供應商或中盤商直接購買。零售通路原本以藥局與醫療器材行為主要銷售地點,隨著人口老化,民眾對營養品的認知與需求提升,超市、量販店、藥妝店等零售體系也都開始有該類產品上架銷售。藥局的傳統型態是小店,坪數不大,開業藥師自己是經營者;而連鎖化經營的大型藥局、醫療器材行、藥妝店等,營業空間大,產品品項多,涵蓋專業及一般消費用品,也可以說是打破專業通路、一般零售通路原本的區隔。

產品型態簡單區分為粉狀及液態營養品。粉狀營養品分裝於鐵罐、鋁箔袋為主,加工方式較單純,通常在配方設計與臨床試用方案決定後,即能委託工廠生產。液態營養品的生產要求高,研發需要投入較多的資源,生產批量也較大,液態營養品公司較少。包裝型態在台灣市場以鐵罐為大宗,大約是以亞培為首,市場習慣了鐵罐包裝。國外已逐漸改成塑膠瓶或鋁箔包的包裝型態。

保健食品

    從「錠狀、膠囊食品」、「健康食品」來看這類食品,以型態區分可以是錠狀(膜衣錠,咀嚼錠),硬膠囊,軟膠囊;也可以是即飲飲品,沖泡飲品,口服液,果凍膠等其他劑型。膳食補充品的基本款如綜合維生素,鈣片,葡萄糖胺,維他命C,B群,魚油,葉黃素等成熟商品,添加的特定營養素使用合成原料或高濃度萃取原料,以補充平日攝取不足或期盼特定保健功效。「健康食品」規範很明確,有獲得執照的廠商屬於相對少數,申請執照投入成本也較多。

台灣市場在醱酵型態食品或是微生物類如靈芝、樟芝、冬蟲夏草等產品的研發與生產具有不錯的優勢,益生菌也是。針對三高等慢性病的相關產品也是很好的領域,產品型態從傳統的錠狀膠囊、沖泡飲品等逐漸轉變為,比如像飲料、餅乾等類似一般食品的形態,透過配方調整、增加保健原料的使用來作特定健康促進功能訴求。這塊市場在歐美日也已進入成熟期。除了微生物類,保健食品原料的來源也可以是動物、植物或其他(海水,含微量元素食用鹽)類等。

在台灣所用的保健食品原料大多都從國外進口,研發行銷人員應多注意國外新趨勢。在台灣有許多保健訴求原料的貿易商,早年以一般食品添加物為主,現在也有許多代理進口保健訴求原料。《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長年接受經濟部工業局委託進行台灣地區保健食品市場調查,可作為參考資料。推荐坊間專業雜誌:《食品資訊》,針對食品原料、包材、機械設備、食品科技、通路行銷等由產業、學術界專業人士撰寫的文章。

Hello world!

05.25.2021 wordpress.org 開站 !!!

Welcome to WordPress. This is your first post. Edit or delete it, then start writing!

~為始自無名的那段過去作個紀念~
無名小站→ 痞客邦JUL 27 2005→ wordpress.com 24/04/2015→” wordpress.org 05.25.2021”

主題:無名日報,恭喜你上了全民最大報-網誌首頁排行榜留言時間:2013-08-09 16:00:17

恭喜你上網誌首頁無名優格排行榜職場甘苦 第127名 – Wuman的營養工作誌!

主題:無名日報,恭喜你上了全民最大報-網誌首頁排行榜留言時間:2012-02-09 16:00:32

恭喜你上網誌首頁無名優格排行榜職場甘苦 第150名 – 南河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