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每年都會接受經濟部工業局委託,對保健食品產業進行調查。根據該調查報告,台灣絕大多數(保健食品)素材仍透過原料貿易商從國外進口。從產業價值鏈的分析,產業中游的保健食品加工、製造廠,以及下游的行銷、實體虛擬通路端都很成熟,但是上游的初級原料與機能性素材供應端,屬於台灣原產的原料算是少數。據2014年穀研所調查有58%的保健食品原料素材仰賴國外進口。植物及動物來源素材,囿於台灣耕地面積狹小且人工成本較高等因素無法大規模栽種達到經濟生產規模,主要都是國外進口。保健食品市場的進口值為275億元(美國73%,日本11%,加拿大與新加坡皆4%),出口值為145億元(中國30%,香港14%,馬來西亞12%,新加坡與南韓皆4%),在技術方面,保健食品業者對研發趨於保守。由此可知,在提升技術與發展出口來說,都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這幾年時常在新聞上看到,因為盛產某種農作物導致行情下跌,農民遭受損失。從穀研所的報告來看,初級原料的供應除了透過原料貿易商從國外進口,也應該可以從產地農民、農、畜、水產品及食品加工副產品來提供才對。能否找出幾種台灣在地理環境或是栽植技術上有優勢的農作物,或是農業的廢棄物,經過研究開發成為方便使用的食品原料或食品添加劑,一方面幫助到農民,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台灣保健食品素材的自給率,對於整個食品行業是有正面助益的。這個事情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必須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與國際其他同質產品相比還要有競爭力才行。
依照上面描述,這次食品展有兩家很好的廠商正在進行。生產各種地瓜食品的瓜瓜園,進行台灣地瓜品種的臨床實驗,對於調節血糖是有效果的。一些地瓜的冷藏、冷涷即食產品也都很美味。另外一家喜美農業生技,透過與工研院與輔大育成中心合作,開發甘藷蛋白,並從綠香蕉萃取純化出綠蕉素、綠蕉原粉末,申請國際專利並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