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法國網球公開賽

兩位決賽的男子選手在頒獎典禮上都講法語……完全聽不懂……以下來自今天的New York Times文章 :

“It’s not easy for me to speak right now, but I have to say that in life some thing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victories, and those are character and respect,” Djokovic said. “I have great respect for you Stan. You are a great champion with a big heart, and you deserve this title.”

“I think people tend to create more of a story where it’s just me, and it feels like I’m the only player who wants to win the trophy, and nobody wants to win it as much as I do,” Djokovic said. “This is completely untrue. Every single player who is here, especially the top players, wants to win this trophy as much as I do.”

“I don’t want to come up with an excuse, saying these two matches took a lot out of me, and I lost today,” he said. “I don’t think that’s fair to Stan. I don’t think that’s fair to sit here and whine about now what has happened.”

He added: “Maybe in some important moments, I didn’t feel I had that explosivity in the legs, but look, in the end of the day, he was just a better player.”

“Stan told me this morning that he’d try to get it back for me,” Norman said, grinning.

留美返台週年感想

  幾年前從美國回到台灣。本來想在上個月寫一篇返台感想,無奈下班回家後的時間都被小孩佔據,延遲了近一個月。

  還記得從美國回來的那天,把學校的研究生宿舍交接給同學,很不好意思留了幾箱垃圾給他處理,然後和來送別的同學們說再見。在我坐上往機場的Davis Airporter時,背包裡的Nikon SB800閃光燈還不小心從未完全拉上的拉鏈空隙滑落,外殼略有毀損,所幸功能都正常。車子從州際公路I-80往西,駛向舊金山國際機場。一路上我向高架道路兩旁的風景告別:Vacaville的outlet和買Coach包的亞洲人,Fairfield的反斗城和Redwing Boots Shop。路邊的丘陵總是在春季碧綠、夏季金黃,到Vallejo之前右轉就是前往酒鄉Napa Valley的醉翁之路。經過Richmond的大華99超市和珍珠奶茶之後,是大名鼎鼎的Berkeley。Oakland的Athletics主場,是我們替洋基和王建民加油的地方。灣區Bay Bridge旁邊的新橋是大工程,我們剛來美國的時候還在蓋,我們要走的時候還沒蓋好。舊金山市不用多說,整個城市是個大花園,在這花園城市裡開車我已不用地圖,只要暢快呼吸自由的空氣、享受加州陽光和晴朗的藍天。在機場裡等著飛機,一邊想著,以上這些和其他許許多多的風景,如果我當初沒有決定來美國,就不會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不會在往後的日子影響我的人生。我最感謝的是我的父親,他給我許多方面的支持;也感謝我的指導教授,給我入學的機會。但是下定這個決心,完成拿到畢業証書之前所有生活上、課業上的要求,最重要的其實還是自己。

  出國留學,是我人生至今最重要的決定。對我產生最重大的影響,是養成獨立自主、設定目標、尋求資源以努力達成的精神,也可說是研究生的精神吧!其次是語言方面的訓練。這些對我後來的工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來美國讀書,上課修學分沒有大問題。努力準備,拿到的成績不是A就是B,我最不習慣的是作研究(do research)。開學的第一個學期, 和指導 教授提到想在實驗室幫忙,他拿一份journal article給我,也沒多說什麼。那時的我搞不清楚狀況,也不知道這份文章有什麼用。之 後和 教授討論要作什麼研究主題,他都要我自己決定。當時我想你乾脆就直接告訴我作什麼,然後看實驗室的學長可不可以帶我作。後來逐漸了解,這是研究所與大學部、還有東西方文化的重大差異。大學生在學校上課讀書,老 師 教授知識,不超過教科書或上課講義的內容,都在一定的範圍內,可以說是“背多分”。但是研究生探索的是未知的領域,是超過既有人類知識的。一般來說,使用他人已建立的實驗方法,應用在尚未處理過的題目上,得到自己的成果是比較容易進行的方式(也是我碩士論文採取的方式)。面對沒有人作過的題目,首先建立一套實驗方法,証明該方法的可行性,然後驗証自己的主題是較困難的,也 常是 博士研究的作法(很困難, 許多 博士生作不出成果畢不了業)。不 管碩 博士研究,既然處理未知,指導教授也不能明確告訴你該如何進行,只能提供他的經驗,最多再告訴你有什麼研究資源可用。是自己的研究計畫,一切就只有靠研究生自己一步步來作,包括從回顧文獻、設立主題,熟悉實驗儀器和方法等。回想起來,才明瞭 老師給我journal article,用意是要我照著裡面的方法,不會操作的話自己找實驗室的學長請教。第一年我和實驗室的學長處得並不好,可能是他們覺得我搞不清楚狀況,該學習作實驗都不主動來,也懶得理我那麼多吧(一方面我也覺得他們都很兇不好相處)!一直到第二年,參考實驗室另一位碩士的論文,也接受幾位研究員的幫忙,把我們實驗室發展的抗氧化檢驗方法,用在我決定作的茶葉上,屬於我自己的研究才算真正開始。

  另外值得講的是東西方文化差異。之前在台灣什麼事都是安排好的,你都照作就對了!社會上惟有讀書好,家庭裡照家長講的去作,不見得鼓勵參加社團、實習或社會參與。在台灣我所讀的大學只有第一年有選修課,之後都是必修,總是和系上同學一起上。在美國的大型綜合大學,即使是必修課都有很多選擇,你可以決定什麼時候修、上哪個老師開的課。上課以個人為單位,不一定會有認識的人一起修課。另外美 國 老師上課大多是鼓勵發問的,也有很會問問題的學生。有Office hour可以在下課後去問問題,有Writing Center幫助檢查學生英文寫作,有Career Center幫忙學生找實習工作、寫履歷、規畫畢業後生涯,有各個功能不同的Advisor、獎學金、Supportive group,一切的一切都為了幫忙學生完成學業,當然也給主動積極的人達成更多目標的機會。比如有些博士生四年之內就畢業,有些人花得時間久一點。沒有人會push你催你或替你作主,在校方規定許可內,這都是你自己的決定。個人是受到尊重的,教授和學生之間大都是平等相處,以名字互稱。在台灣我一直 都把老師尊崇得高高在上,在美國我從嚴肅的師生分際解放了出來。學術的環境裡研究人員互相協助,我很感謝實驗室裡後來的日本客座研究員 和韓國的博士後研究員,指導並協助我的研究良多。在韓國人初來之時我協助他找尋住處,暑期帶著日本人和他老婆到加州旅遊。而我最後一個暑假,為了在年底前畢業,夜以繼日地趕實驗進度。總結在美國念研究所,是一個很好的獨立自主的訓練。通過這個考驗的人,應該都有能力延續自己的研究生涯,或者轉換跑道到業界執行專案、幫助公司發展或開拓市場。

  完成我的碩士回到台灣,接受的工作更上一層樓。經常出差參加學術會議、商展與業界人士談判,搜尋資料用於工作上。目前的重點工作是開拓外銷市場,先前碩士的經歷讓我有在這個階段具備了基本的工作能力。另外有機會回到學校時向學生介紹我的工作內容,並鼓勵同學出國讀書。留學帶給我許多美好的經歷,這些都必需親身體驗,難以言傳。

《驚天換日》電影 觀後感

FEB 14 2012

SUNDAY CALENDAR SNEAKS STORY FOR JANUARY 15, 2012. DO NOT USE PRIOR TO PUBLICATION ******************** SAM WORTHINGTON (R) and ELIZABETH BANKS (L) star in the movie MAN ON A LEDGE Photo: Myles Aronowitz

《驚天換日Man on a Ledge (2012)》

「看!有人要跳樓!」 

他為什麼要跳樓?到底什麼時候才會跳下去?

又是什麼樣的劇情,讓一個大男人站在樓台上的情節,佔去整部電影的大半時間?以上是我在買票進電影院之前,對本片僅有的一點想法。但也因為這樣的題材從未有過,對劇情的好奇令人想一探究竟,結果是相當開心,讓我度過緊張刺激又大笑連連的兩個小時。

這是一部很好看的電影,但是很難寫介紹文,因為最好是在什麼都不知道的情形之下進電影院,隨著情節的鋪陳逐漸掌握整個故事。先說它擁有成功的商業娛樂片應該有的元素:好的節奏(保証絕不無聊!),好故事,好卡司。本片聚集了許多好演員,我最先認出的是Edward Burns (搶救雷恩大兵), 然後看到Ed Harris還遲疑了一下,戲中的角色看起來好老……男主角是主演阿凡達的Sam Worthington(留長頭髮也不太容易認出)。女演員的部分令人精神為之一振,女主角Elizabeth Banks出場的一幕令人難忘,女配角Genesis Rodriguez,青春曼妙。女主角在之後劇情的分量愈來愈重要,有相當精采的演出。

前幾天的洛杉磯時報稱本片為“thriller”驚悚片,有專文介紹作為主要場景的紐約 Roosevelt Hotel,也是劇中的明星。這棟位於曼哈坦鬧區、20層樓高的建築,經常作為電影場景,如“The French Connection 霹靂神探”,“Quiz Show益智游戲戲”, “Wall Street華爾街” ,“Maid in Manhattan女佣變鳳凰”,與今年稍晚的“Men In Black 3”。建於1924年,這間酒店擁有新古典風格的大廳,法國大理石,石灰岩外觀,還有環繞大樓外牆的突出樓台,沒這可供站立的樓台男主角就沒戲唱了。他說“觀眾偶爾也需要點真實性,當人們知道我就站在空中200呎高,更增添那種居高臨下的恐懼感。”電影的製作班底表示Roosevelt Hotel是惟一能符合本片要求的酒店,很適宜拍片工作的進行。當然,每天要付給酒店數千至一萬五千美金的租金,視使用到酒店哪些不同設施而定。電影對酒店來說也是最好的宣傳。

這部片讓我聯想到另一部電影《臥底Inside Man (2006)》。一樣有精心佈局的集團行動,指揮若定的首腦人物,還有聲東擊西的策略。一直要等到接近片尾,才會逐漸揭曉主角的完整策劃與目的,讓人恍然大悟、為之拍案。本片也可歸類為警匪片,從中看到紐約警察處理案情時細致的分工合作,警員之間跨部門的互動與同僚的感情與默契。若是喜歡這類型電影的朋友,也應該會和我一樣欣賞這部片子。

戰爭中的良心 德國將軍柯爾提茲

NOV 17 2011

1944年8月9日,德國陸軍中將柯爾提茲(von Choltitz)抵達巴黎,接任戰時德國駐巴黎的最高指揮官職務。此時德國統治下的巴黎表面上是平靜的,偶有潛伏在人群裡的共產黨員作零星的反抗與暗殺活動;然而英美為首的盟軍正在逐漸逼近巴黎。

柯爾提茲先前在荷蘭、克里米亞、俄羅斯佔領的城市,曾經無情地摧毀敵方的土地與交通設施,擁有令人生畏的名聲。也因此,希特勒召見柯爾提茲,指派他管理巴黎並下達命令:「德國軍隊一走,巴黎必須被完全消滅掉–沒有任何東西仍會屹立在巴黎的土地上,沒有教堂,沒有藝術紀念碑。」所有與生活相關的基礎設施也要被清除掉,這樣「這座毀滅了的城市將是傳染病的寵兒。」

柯爾提茲到了巴黎,在他的司令部,共和廣場附近的繆萊斯飯店,沉重地思考他所面臨的困境。他認為希特勒的命令已失去理智,他不想因為摧毀像巴黎這樣子的偉大城市而留下惡名;然而違抗希特勒將導致被判死刑的嚴重後果,甚至殃及妻小,他必須謹慎地控制局面。

因應盟軍的逼近,柯爾提茲逐步安排德方人員撤出巴黎。此時這座城市出現了許多管轄範圍的死角,被共產黨反抗勢力趁機進駐。這些反抗組織佔領了市政廳並取得武器,與德軍對峙。在雙方談判過程中,希特勒剛好來了通電話,指示準備摧毀所有塞納河上的橋樑。他提醒柯爾提茲:「巴黎可以成為一片廢墟,但是決不能允許它落入敵手。」柯爾提茲知道萬一巴黎陷入全面暴動而失去控制,可能會由黨衛軍接管,那麼德國元首的命令勢必會被忠誠地執行。於是柯爾提茲與反抗組織提出條件,接受他們佔領公共建築,但不得攻擊德軍的據點、影響德軍部隊的行動。這項提議雖然被否決,但是裝備有限、僅有數千人的反抗組織對於一萬六千五百人的德國部隊始終無法正面為敵,只能實行小規模的襲擊。

8月21日,柯爾提茲與巴黎的共黨反抗組織不約而同地派出代表團,嘗試接觸盟軍。共黨的代表希望取得軍事上的支持,而柯爾提茲的代表帶有一封私人請求信,催促盟軍最高統帥儘快對該城進行佔領。在這場外交上的競賽雖然由共產黨拔得頭籌,但是在抱持堅決反共立場的巴頓將軍面前,有什麼好結果能夠期盼呢?巴頓透過翻譯回應:「他們發動的狗屁暴動,就讓他們自己去完成吧!」

與此同時,德軍對波蘭的首都進行攻擊,大砲將大部分的華沙變為瓦礫,法方勢力開始擔心巴黎會遭遇相同的命運。戴高樂透過書信威脅艾森豪,如果盟軍阻撓法國部隊前往巴黎,艾森豪要負巴黎被毀的全部責任。8月23日,盟軍出動,法國第二裝甲師跟隨著美軍第四師往巴黎前進。除了德軍的反擊,沿路的熱情民眾一樣減緩了軍隊的前進速度,使得法軍不得不派出一支輕裝隊伍快速進入巴黎。當巴黎聖母院敲響了解放的鐘聲,在繆萊斯飯店裡的柯爾提茲打電話給集團軍司令部的施佩德將軍:「我親愛的施佩德,現在我所能做的就是向你道別了,請照顧並保護我在巴登的妻兒。」

投降之後,柯爾提茲在倫敦北方與其他德國軍官一同被拘禁。這群軍官的許多對話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錄音下來,在1944年10月柯爾提茲曾說過:「我們都有罪。我們和每一件事都有關。我們不夠認真地看待納粹黨、沒有向他們說“和你們愚蠢的舉動一起下地獄吧!” 我誤導我的部隊去相信這些垃圾。我對我自己感到徹底的恥辱。或許我們比起那些沒受教育的野獸,還需要承擔更多的罪過。」(顯然影射希特勒和納粹分子。) 接下來柯爾提茲移監到美國密西西比州的Camp Clinton, 在1947年被釋放。苦於戰爭造成的長期症狀,柯爾提茲在1966年11月死於Baden-Baden市立醫院。一些來自法國的高級軍官,也現身參與柯爾提茲的葬禮。

參考:《第三帝國的滅亡》 Duncan Anderson 原著 趙玉、錢澄 譯;Wikipedia

台北美術館-皮克斯展覽

OCT 03 2009

離老婆的預產期剩沒幾天,該準備的東西都弄好了,目前能做的就是每天帶老婆小孩去走路。今天週六,打算去北美館看皮克斯展,順便到未曾去過的天母SOGO逛逛。上網一查發現兩個地點就在捷運圓山站和芝山站附近,所以打消開車的主意(環保),把小孩放進娃娃車,推向捷運站。

老實說,我們還從來沒去過圓山站。從網路地圖上不確定是否能從酒泉街穿過中山北路抵達北美館,還好後來發現可以走得通,不用繞到民族西路再往北。沿路上路邊都是明年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的預告,看來規模滿大,有好幾個展館,算是明年台北不可錯過的一大盛事。穿過美麗的中山北路後,就到了北美館。

皮克斯從玩具總動員開始,許多成功的卡通片風靡全球。不過電腦動畫的製作成本高,需要龐大的資金人力才能完成一部片子,以台灣的環境很難提供這樣的資源,故此行的重點擺在學習皮克斯的創意。

現場人潮洶湧,從入口處就排成一條長龍。場內展品若要逐項審閱,要花上不少時間。我們帶著小孩,找人少處跳著看。一開始是蟲蟲危機,手繪草稿上註解了卡通角色擬人化的過程,何處是胸、何處是背,還有保留其他昆蟲的特有部位,再來是怪獸電力公司的塑膠雕塑。女兒被我抱著,讓她看著每項陳列,認出海底總動員的大鯊魚和海龜。她最喜歡的是一面牆,上面畫了滿滿的各種魚類,按次序排列。每一排其實都是同一種魚,但是顏色花紋不同。女兒在牆底下開心地跑來跑去,指著每一條魚。後來汽車總動員也有一面類似的牆,上面有各種不同的車輛。

這次展覽最特別的是一個視覺暫留的實驗劇場。裡面是暗的,惟一有燈光處是個旋轉木馬,上面有胡迪、巴斯光年和其他一些角色,圍成一個個圈圈。圈圈由好幾個玩偶組成,但其實都是同一個卡通角色,只是或站或跳,姿勢不同。這個劇場開始後,木馬開始轉,越轉越快,當轉到極速時,燈光開始閃爍,給旋轉木馬帶來了神奇的改變。原本一個個不同姿勢的玩偶現在串連起來,像是卡通一樣變成連續動作。我記得有個玩偶向上跳、落地、鑽到地底不見,然後再出現,不斷地重覆。這個劇場應該是利用電視卡通的原理,不過高速旋轉加上閃光讓人不能久視,看一下就得離開。

有個影片訪問了皮克斯招牌的卡通檯燈製作過程。為了讓它看來栩栩如生又符合檯燈底部較重的印象,設計它跳躍前進。還有一面大牆展示了卡通電影從開始到完成的流程圖,有位先生站在前面抄錄。我常在想外國文化在團隊合作與分工執行專案方面是很值得台灣來學習的,尤其是在設計、創意相關領域。

最後有個大銀幕電影播放,觀眾都席地而坐。電影一開頭是個掛滿各種圖畫的房間,許多幅畫和皮克斯的電影有關連。鏡頭進入某一幅畫裡面就是一個世界,鏡頭就在不同畫和世界裡穿梭來回。全片沒有對白只有配樂,有些地方有點恐怖片的感覺,我覺得對小小孩來說可能不太好。整個展覽呈現了20年來皮克斯電影的發展歷程,對於看慣皮克斯卡通電影的人,了解一下電影的幕後製作,也是不錯的經驗。